安徽残疾文保员施福明:三十年义务守护 甘做家乡文物“活雷锋”
王传豹 记者宗毅
在安徽蚌埠怀远县的乡土大地上,有一位拄着双拐的特殊文物守护者。他叫施福明,三十年如一日义务保护家乡文物,用行动诠释着“雷锋精神”,被乡亲们亲切称为家乡文物的“保护神”。
1995年的夏天,施福明在龙亢镇采访时发现龙王庙遗址被盗严重。他立即采写材料、拍摄照片,连夜向县文联汇报,最终在县委书记批示下,县公安局迅速行动,从深圳文物市场追回价值600多万元的文物。这是他文物保护生涯的重要起点,也让他坚定了守护家乡文化根脉的决心。
展开剩余73%作为安徽省蚌埠市文物局正式聘任的文物保护员,施福明从未领取过一分报酬。多年来,他义务守护着涂山顶禹王庙、民国画家高慰农墓、龙王庙遗址、明代古井和古碑等六处不可移动文物,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数千万元,多次获地方文旅局和公安局表彰。
2008年深秋,一位浙江开发商计划拆除涂山禹王庙进行旅游开发。得知消息的施福明心急如焚,连夜整理禹王庙的文物价值资料,奋笔疾书致信国家文化部文物局。在开发商动工前,他的呼吁得到重视,这场破坏性开发最终被成功制止,千年古庙得以留存。
2010年10月,民国著名兰花草画家高慰农的墓地因葡萄园改建面临被推土机推平的危机,墓主后人与园主矛盾激化,险些引发冲突。接到县政协委托后,施福明冒雨深入葡萄园实地调查,采访周边村民和知情人,撰写的调查报告在《新安晚报》整版刊发。安徽电视台随后跟踪报道,在省市文物部门介入下,这座名人墓最终得到妥善保护。
2025年初,怀远县魏庄镇深水塘发现大明古碑、古井及远古岩石画等文物。已年过花甲的施福明拄着双拐,与从上海归来的老镇长胡家和一起,奔波在文物保护一线,协调相关部门开展抢救性保护工作。
这份坚守背后,是施福明坎坷却励志的人生轨迹。他曾是优秀的乡镇文化馆馆长,1996年加入安徽蚌埠两级作协及中国剧作家协会,2003年编剧的电视剧《知青岁月》获法国国际电影节二等奖;2015年论文《中国远古第一首歌诞生于涂山》被编入大学教材;2019年创作歌曲《人争一口气》获全国金奖。他还带领魏庄镇文化馆获评“全省一级乡村馆”,创办全市首家雷锋驿站并发展为安徽省学雷锋总站。
命运的考验在2015年降临,施福明因病导致双腿残疾,从此与双拐为伴。但身体的不便从未阻挡他保护文物的脚步。拄着双拐爬坡过坎、冒雨巡查古迹成了常态,乡亲们常看到他在古碑前仔细擦拭、在古井旁认真记录的身影。
近年来,“年薪2400元兼职文物保护员”的招聘信息引发网友热议,人们质疑低薪能否换来尽责。而施福明用三十年无薪坚守给出了答案:文物保护不仅是职业,更是情怀与责任。他的工作不需要高深专业知识,却需要“用心、用眼、用脑”的尽责态度——检查古建筑是否损坏、登记文物裂纹、及时上报险情,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他一做就是三十年。
在功利化思维渐长的当下,施福明用行动诠释着“奉献”二字的重量。他说:“家乡的文物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看着它们被保护好,比拿多少钱都开心。”如今,这位“重梗双拐”的文保员依然活跃在文物保护一线,用残疾的身躯撑起家乡文化遗产的保护伞。
从青春年少到两鬓染霜,施福明把最珍贵的三十年献给了文物保护事业。他用坚守证明,真正的热爱无关报酬,平凡的岗位也能书写不凡的人生。这位乡村文物“活雷锋”的故事,正在淮河岸边不断续写新的篇章。
发布于:安徽省美港通配资-杠杆炒股哪个平台好-怎么才能让配资公司破产-想配资怎么找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